-
新闻动态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岁月如歌】北麂岛重游记
上次去北麂岛玩,是35年前。正值夏季,我和几位同学坐的是机帆船。年轻人图刺激,不听船老大劝嘱,爬出满是柴油味、咸腥味的底舱,来到甲板上看大海。那是怎样的一个颠簸,尚未见到海天蔚蓝一色的美丽,人已头晕目眩,内脏翻腾。在船只抵岸前,我已吐得浑身发软,走路腾云似的,怎么上的岛,有些模糊。只记得一座搭建在礁石上的简易码头,一条石块铺成的小路。彼时称北麂人民公社,岛上单位齐备,银行、供销社、粮站、渔业社、边防所、学校、卫生院一应俱全。也有招待所,但没有介绍信,我们不能入住。幸好,在银行遇到了相熟的同事,睡了两夜楼板。那是无网络、无民宿的年代,只有淳朴的友情可以收留我们。日前,与同事松年聊起那次海岛见闻,恍如隔世。
当时银行业务并不忙,与信用社合署办公。坡地上三间两层楼的营业用房,木头门窗,墙壁是石块垒筑的,与渔民房子一样,屋背青瓦片上压着许多小石块。门前是那条从码头蜿蜒过来的石头路,两边散落着渔家的石头房子。顺着石头路往东过去一点就是供销社,那儿比较热闹,聚着闲聊的渔民,操着听不懂的闽南话。岛上咸腥味十足,虽然没有美味绝色的黄鱼,带鱼、鲳鱼、海鳗、水孱、红壳虾、壳菜、龟脚、辣螺等到处都是。遗憾的是没有像样的酒,供销社柜里除了“白眼烧”,就是“五加皮”药酒。来时在机帆船舱底,我倒见过几箱啤酒,是船老大从城里买来,家里做喜事用的,断然不肯转让。我们也只能喝药酒了,当时没有医保,药酒可以凭发票按药费报销。而后,趁着酒兴便在岛上闲逛。那时没有夜生活的概念,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海岛的夜啊,静悄悄。印象中,即使公社驻地大岙,周边环境也很是原生态,遍地芦苇荒草,夏虫的低吟声不时响起。海岸边,停满返港的渔船,暗淡的桅灯发出光点,仿佛萤火虫布满夜空。山坡上的石头路,在草丛与石头房子间弯曲延伸,带我们走过夜不闭户的渔家门口。唯有远处北麂山上,那灰白色的灯塔是最壮观的建筑物了,在黑黝黝的天幕间发出闪亮的光芒。那光亮,合着浪涛拍打的节奏,明灭之间,将涛声与遐想,深深地镂刻在我的记忆里,珍藏多年。
再上北麂岛,纯粹是怀旧,寻找故地重游的感觉。同时,也为了验证网络上那些关于北麂岛的绯闻。 戊戌乞巧节翌晨,我赶到飞云江码头,等候6点钟启航的轮船。今非昔比,这次我们要搭乘的是“瑞安北麂”号新客船。这船是民间投资购进的,船体三层,载客量可达300多人,每天北麂一个来回。行前百度天气,北麂有风浪,级别不高,为安全起见,我们选择了不易晕船的底舱座位。底舱没有窗户可以观海景,虽有中央空调,空气仍不甚流通,故而票价便宜。我们下来时,舱内已坐满了男女老少,舱壁上的液晶电视正在播放《乡村爱情》。从衣着言语判断,他们应是岛民,见惯了外面海的世界,自然不必多花钱与游客争上好舱位。趁着船还未出飞云江口,风平浪静,我便与邻座肤色黝黑,个子瘦小的老人,闲聊了起来。他是从城里儿子家玩了几日回岛的。他说岛上年轻人都走了,孩子在城里上学,学校也撤了。像他这样的老人,家里没有渔船,若不开渔家乐、民宿,留在岛上也只能搞点岩头货,晒晒鳗鲞、鱼干、虾干,度度日。老人感叹着,原先岛上有上万人,如今才几百人,游客倒来了不少。说话间,船开始晃荡,已到海洋上,离本岛不远了。欣喜间不禁忆起,陆游过飞云江时留下的两句诗:“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再次踏上这片岛屿,我眼前的景象都是陌生的。规模庞大的避风港,避风港里新建的客轮码头,一条平坦的绕岛公路,如白练飘荡在蓝天碧波之间。上岛后,我最先想找到的是当年留宿地,尽管早已物是人非。站在农商银行北麂分理处崭新的营业楼前,我竭力搜索,脑海里仍不见它原先的模样。进入营业厅,见到的是一溜大理石饰面的标准柜台,茶色的防弹玻璃后面,是年轻的身影、礼貌而陌生的脸孔,他们正在电脑前忙碌着,柜台外有顾客在等候。从银行出来,我发现门口那条石头小路,也不见了踪迹,代之是一条叫丁香坦的商业街。街旁,新建的砖瓦房,门面上挂着渔家乐、小超市及各类店铺的招牌。下午,我们绕岛徒步,经过几幢楼房,不再是石头垒的,而是与城里一样的花岗岩饰面,大理石铺地,不锈钢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转入一条小石路,从小山坡翻上去,有成片的民房呈现在眼前。这些石头房子,大多已修缮一新。正如网络上所描绘的:“石面打磨光滑细腻,石缝紧咬成线,错落有致,形成北麂岛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屋外晾着渔网,晒着鳗鲞,水槽上露出水龙头,一拧就出水。房门很少有锁着的,有的只是用小木根插在一对门扣上,民风依然淳朴。 晚上,在丁香坦街的“阿五渔家乐”用餐。老板娘阿五嫂,脸黑黑的,身子胖胖的,是朋友老郑的亲家母,客气热情,自不待言。阿五及其称之渔船老板的壮汉,陪着我们。桌子上摆得满满的海鲜,都是他们随手从船上捎回来的,非常“腥鲜”。不仅有诸如鬼脚、辣螺、红蛋曲、跳鱼之类的岩头货,江蟹、簧扣弹、米鱼、带鱼、红壳虾自然也不少,还有两条七八两重的黄鱼,品相肉质味道很是正宗。阿五嫂说,这是“海上牧场”的漏网之鱼,被阿五他们捞上了。说话间,她把那进口葡萄酒、古井贡酒和冰镇百威啤酒,都打开了。酒过三巡,她又端上几盘叫不出名字,随便烹烧一下味道却很好的杂鱼。我好奇,便问那壮汉,盘中鲫鱼板儿似的是什么鱼。他用筷拨拉一下,说了句瑞安方言:“老婆骂”。解释说,此鱼味道虽好,但身上鳞片厚且多,刮洗很费劲,所以拿回家,都要被嫌麻烦的老婆骂。听得我们哈哈大笑。小船似的月牙儿,已高高挂在街道尽头的天空上,街面上还有许多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围坐在一起,杯箸交错,品味海鲜,欢声笑语,酣畅淋漓。不远处海明珠KTV里,还传来悠悠的音乐声。海岛的夜啊,充满惬意与活力。
次日早起,欲上灯塔,看日出,游北麂山各村,参观“海上牧场”。天公不作美,半夜来雨,过五点才渐停,天也亮了。从海利村的民宿出来,遥望避风港,停泊的渔船都已出海,喧闹彻夜的街头,此刻显得格外清静。沿公路前行不到百米右拐,有条水泥路向上,可直通仙人山顶的灯塔。行至半道,一片乌云过来,小雨又淅淅沥沥起来。幸亏,此刻我们已步入立公村地界,路旁恰有旧屋檐可以躲雨。在朦胧的雨幕中,眼前是大片山坪,草木葱茏,成垄的番薯园,连片的蔬菜园,绿意盎然,联排的旧房子错落有致,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韵味。立公村,旧名“校场村”。据说,明末清初郑成功之侄郑国胜,曾在此囤兵操练,抗击倭寇。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亦曾驻扎此村,至今留着旧营房,墙上标语清晰可辨:制式营房,加强管护。显然历史在校场村留了一笔。已有开发商识得其历史内涵,拟投资开发建设,打造“北麂石头房特色渔村文化小镇”。
雨过天晴,我们如约来到了北麂山灯塔上。这时,日头已跃出云层,阳光温和而灿烂,红色圆形的灯塔,在朝霞映衬下,格外巍峨雄壮。塔内陈列室展图显示,此塔并非35年前我在远处见到那座,它建于1990年,高20多米,灯光射程24海里,是浙南海域唯一大型国际灯塔。伫立在仙人山顶,往北朝壳菜岙、东联村方向举目远望,刚修建的直升机坪,仿佛展开的岛之胸怀,期待远方来客。下山沿途,山坳间又遇几座旧兵营,被石块封堵了的防空洞、水井,再次提示着北麂岛曾是海防前线,今日之建设之美丽,来之不易。因雨天耽搁,怕误了返程,我们只得放弃参观八字门“海上牧场”的打算,那是“中国之最”黄鱼养殖基地。我看过网络照片,与北麂列岛一样,着实迤逦壮观,前程无量。
作者:余寿权 温州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