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周德文:化危为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事实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一直在路上,但按部就班相对迟缓,疫情以一种“危机”的极端方式迫使人们不得不严肃审视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可行性,客观上加速了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络普及率将大大提高。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互联网正在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战“疫”期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平台经济“大显身手”,大量老人、农民等用户也拿起了智能手机,开始熟练使用互联网,逐渐成为“深度用户”。 其次,疫情改变了企业办公方式。有数据显示,2月3日全国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疫情很有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催熟”了远程办公市场,使用户快速养成了习惯。随着疫情持续,临时性的客户消费习惯将强化甚至固化。远程办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验证。如今习惯已经形成,未来随着5G网络普及,使用率一定会大幅提高,使用时长也会增加。 再者,疫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疫情倒逼一些企业提高数字化水平,进而提升科学管理能力。例如,有一家拥有160多个实体工厂的特大型集团,集团在2016年就决定将分散在生产、财务、人事等环节的60多个应用APP全部集成到钉钉平台,没想到几年前无心插柳的移动化转型,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成为复工复产的保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有限,除了工厂现场操作外,集团的其他事务基本实现移动化。 最后,疫情改变了经营活动方式。线下企业活动开始向线上迁移,直播、短视频或为经营新形式。银泰百货把柜台搬进淘宝直播间,一名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相当于平时6个月的客流量;一场直播产生的销售额,相当于门店一周的营业额。此外,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等创新业务场景需求大幅度提升,院线电影由平台买断对观众免费投放,开启了行业变革的先声。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损失,但也倒逼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 中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力量。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0%。作为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要借助科技平台,借力打力。 第二,外贸企业要积极借助跨境电商平台。 第三,疫情引发供应链智能管控值得深度思考。 同时,也应看到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等新模式,如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还将订单、产品物流等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这些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以区块链为例,通过“双链通”模式,将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信息“搬上区块链”后,企业信用成为不可篡改的“可流转资产”,小企业凭借应收账款凭条即可向银行线上申请贷款,这一模式让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也能贷款机会,整个融资流转过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一链杜绝了资金挪用等风险。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