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听!90后“老温州”朱铭细说“温州之善”
民进会员,工作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市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温州剪纸非遗传承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学校民俗剪纸教师,鹿城区政协海外传播大使,鹿城区文明办“育践味来”讲师团讲师,鹿城区关工委青少年教育讲师团讲师。
“温州自古以来就有慈善之风,点点滴滴记载着温州的善。”日前,在鹿城区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温州市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温州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铭主讲《温州之善》,从温州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盘点温州之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温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随处可见善举的地方。”朱铭说。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现代理念,在古代温州就已有实践。朱铭介绍,从慈善机构来讲,在清乾隆年间,温州就设有温州育婴堂,专门收留当时的弃婴,旧址位于现在的市区广场路上,一间店招为“糖果杂”的建筑。
“温州妇孺皆知的民谣《叮叮当》里,有句‘山脚门外孤老堂’,这‘孤老堂’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一样,专门收留无家可归、没有子嗣的贫穷老人。原来建在西山,后来搬到了妙果寺对面的市场一带。”朱铭说,温州风俗里还有一种善叫义冢,温州各地都有,尤其是苍南金乡。旧时的温州乡绅出钱出力建义冢,专门埋葬穷苦者、外乡人等,让他们终有所葬。
朱铭说,文化善举、公共设施建设善举、经商善举……温州之善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文化传播也是一种善,把优秀文化传给更多人。”朱铭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藏书楼,但早期的藏书楼大多是私家藏书,只对自己人开放,而温州在清末时出现了一家心兰书院,不同于私家藏书,而是对所有人开放,这也就是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大家熟知的籀园里曾经也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为纪念逝世的著名教育家孙诒让,温州学界人士将一处私家园林改建为“籀园”,其中的一间藏书室名为“籀园图书馆”。
温州的文化善举远不止于此,清代,温州涌现出了义学、义塾等免费学校,给没钱读书的贫寒孩子免费上学。朱铭说,所谓善,不仅仅是“我对你好”,爱国爱家爱社会也是善,而且是大善。据古籍记载,旧时温州长期以来几乎无官办的消防机构,到了民国也只有一支消防队,于是温州民间自发组织成立救火队伍,俗称“水龙会”,由身强体壮的青年人担任义务救火队员,不拿报酬。每到农历二月初二、农历的五月和十月期间,民间还会举行水龙会比赛,比谁水龙喷得高、喷得远。此外,温州还有烧伏茶、修桥补路、打井等行善之举。
对于温州民俗,朱铭在讲座上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几乎全程用温州话侃侃而谈,甚至能流利地说出地道温州俚语,并模仿旧时草药摊主的叫卖声。令人惊叹的是,如此沉稳老道的朱铭,竟是一个年轻的90后小伙。
朱铭说,他家住在温州老城区康乐坊,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奶奶常讲一些包括温州传统习俗的民间故事,耳濡目染,他对温州民俗越来越感兴趣。参加工作后,他凭着兴趣专门研究民俗。有意思的是,在温州民俗界,朱铭结交了很多中老年朋友,他从朋友那儿获知了更多的温州民间故事,也学会一口地道温州话。
从小听曲艺的他,还学着用俏皮方式,讲一些诙谐幽默的段子,让听众在笑声中不经意地记住了这些文化故事。他还随身携带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小皮包,里面放着一些旧时广告纸、发票、课本等老物件,他一边讲,一边展示给听众看。
一场讲座下来,台下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精彩之处引来掌声阵阵。朱铭说:“我想让听众感受到,文化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意思、接地气的。”
来源: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