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大讲堂丨听民进人讲民进前辈、温州赤子郑振铎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1-04-12 来源: 温州民进网(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委员会) 编辑:温州民进
4月10日上午,温州博物馆、世界温州人家园管理中心主办,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承办,民进温州市委会协办的一场题为《温州赤子郑振铎》的沙龙讲座在世界温州人家园瓯说厅举行,这场讲座同时也是民进温州市委会第35期“开明大讲堂”。民进温州市委会会员学习教育基地负责人、郑振铎纪念馆馆长项延章,从《郑振铎对温州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赤子的心 战斗的笔》《一片丹心守护国宝》三个篇章,为现场60多位慕名而来的观众朋友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互动分享,讲述郑振铎先生锐意进取、赤诚报国的动人故事。

互动在由郑振铎纪念馆小讲解员李梦泽带来的诗朗诵《我是少年》中拉开帷幕。现场观众在诗歌中共同感受郑振铎先生热忱进取的精神和那个年代的民族最强音。
民进温州市委会会员学习教育基地负责人、郑振铎纪念馆馆长项延章
项延章介绍,1917年,郑振铎离开生活了近20年之久的温州,进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开始发表作品。同年夏天,正值暑期的郑振铎也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家乡温州。 回到温州后,郑振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与陈仲陶等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这份富有爱国主义精神、文体活泼大方的刊物立即受到了家乡群众的喜爱。顷刻间,仅温州城内便销售了800多份,大街小巷、酒楼茶室充满了对这份周刊高谈阔论的声音。期间,郑振铎不仅参与编辑,还在其第四期发表一则短讯,报道温州爱国学生自发查禁日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行为。
1919年8月2日,郑振铎来到母校浙江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参与温州首个新文化运动团体——永嘉新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不久,由郑振铎提议发起的刊物《新学报》在温州正式问世。开学返校后,郑振铎依然关心《新学报》的发展,还曾撰写《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等文章。

1946年10月31日,《民主》周刊休刊号上郑振铎等人
联合发表《我们的抗议》
1945年8月30日,地下党员、上海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昕与作家唐弢前往郑振铎家中拜访,提出创办《民主》周刊社,号召人民为民主、自由、和平事业斗争。谈话间,二人当场邀请郑振铎担任主编,郑振铎便一口答应。两个月后,《民主》正式在上海创刊,蒋天佐、艾寒松、郑森禹、董秋斯等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担任编辑。在创刊号上,郑振铎撰写发刊词并发表《走上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1945年12月30日,由于郑振铎与马叙伦、许广平、雷洁琼、傅雷等爱国民主人士具有共同主张,决定凝聚起上海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界与工商界两股爱国民主力量,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扩大政治影响。在三天后举行的第二次会员大会上,郑振铎被推举为理事。 1949年2月,郑振铎在地下党员的安排下,秘密离开上海,取道香港,与叶圣陶、柳亚子、陈叔通等民主人士一起乘船北上解放区,参与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抵达北京后,郑振铎以文化界人士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拟定和审查国旗、国徽、国歌设计方案。 作为一名收藏家,郑振铎为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付出了心血,组建了文物征集小组,设立北海团城文物收购点,建立香港文物秘密收购小组,开启了文物回归的宏伟篇章。多年来,郑振铎牵头购回了许多珍贵书画文物,其中不乏《五牛图》和《潇湘图》等铭心佳作。举世闻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也是在他的积极奔走和推动下,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振铎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件
1949年11月,郑振铎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文物局长,领导新中国最初十年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博物馆工作,牵头起草、制定第一批文物保护法令。 从小饮着瓯江水长大的郑振铎虽在外奔走四十余载,可是却从未忘记温州乡音。郑振铎的长子郑尔康回忆道:“不论是在上海还是北京,家里时有温州人来访,父亲与他们总是用温州话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