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联谊报》提案版头条丨“南戏故里不能少了和剧!”温州民进呼吁抢救濒临消失的非遗
和剧是南戏故里温州市的一大地方戏曲剧种,2009年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和剧濒临消失。
“南戏故里不能少了和剧。”民进温州市委会提案建议:抢救和剧,时不我待。据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温州市委会主委王丽峰介绍,和剧由平阳县民间马灯戏演变而成,贴近民众生活,形成于明末清初,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徽戏、滩簧和时调,经过数代艺人的薪火相传,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断桥》还曾受到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等的赞誉。”
2002年,平阳县和剧老艺人自筹资金在该县梅溪乡创办了民间职业和剧团,下设水头和梅溪两个剧班,演出活动时断时续,主要原因是“三无”:无专职演员,两个剧班演职人员是兼职的;无专业剧场,平时主要借用乡村文化礼堂演出,硬件设施不足,难以上演精品剧目;无专职导演,由演员自导自演,节目开发和水平提升能力不足。
传承人和剧本短缺也是和剧濒临消失的原因之一。温州市曾培养了薛清弟、章世杰等60余名和剧艺人,但这批老艺人早已退休或改行。目前作为中坚力量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仅有黄彩龙、王涉贞、薛成书等几位,新生代传承人更是出现断代。历史上,和剧有剧目300多本,但因为挖掘和抢救不及时,很多剧本已经消失,存世不到一半。
温州市瓯剧团有现成的东南剧院演出场地,又与和剧团在历史上曾经几度合分,且在出演大戏时可以相互支持,为此,民进温州市委会在提案中建议,将和剧团并入瓯剧团,更名为温州市瓯剧(和剧)研究院,并增加编制。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提案还提出,与温州第二职业中专联合开设和剧班进行委培,或与省级戏校开展联合办学进行委培,采取初中和中专6年一贯制,培养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演员和导演、演奏人员。
围绕剧目保护和发展,提案认为,可由市文广旅部门组织专家和艺人,通过录音、录像、照片等方式,对经典的传统剧目形成规范完整的戏剧文字台本;在新剧本创作中,要融入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人喜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