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系列
两会专题丨资政建言热情高!听听我市会内政协委员“金点子”
市“两会”期间,我市会内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围绕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等展开热议。会场上,接地气的民进“好声音”不断—— 温州高等教育发展应抢抓机遇,提速提质“双一流”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建议:一是争取支持,将温州高校纳入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争取在浙南、闽北、赣东区域进行布局。二是尽快出台冲击“双一流”的攀登计划,将温医大、温大纳入“双一流”培育院校。三是对标“双一流”指标,对接国家战略,锚定相应优势学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建设。 ■对于政协工作的建议:一是对提案和社情民意做好分析,将优秀的政协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以带有解读的形式进行下发;二是根据情况和工作实际不定期举行专题培训和学习调研;三是通过数字化系统,分类分批管理提案的落实情况,持续跟进尚未得到落实的提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到闭环管理;四是组织开展交叉督查调研专项活动,加强联组活动。 ■进一步推动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为此,建议:一是加强数智支撑力度。进一步迭代升级“综合帮扶在线”,完善低收入家庭数据库、需求库和资源库,重点推进低收入家庭第二类人群认定工作,同时系统要与省“浙有众扶”深度贯通,实现数据共享、流程融通。二是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打造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基地集群,培育优秀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同时依托温州市“综合帮扶在线”,以低收入家庭需求为导向,启动更多优质项目,打造“困难需求发布、爱心资源支持、帮扶项目执行”的闭环流程。三是加强教育帮扶力度。整合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慈善总会等资源力量,为低收入家庭中16-19岁青少年开展职业教育发展帮扶,在“综合帮扶在线”中打造教育帮扶场景为其匹配推送就业岗位信息,打造“教育-就业”帮扶闭环链条。 建议加强高等教育投入,夯实“全省第三极”功能基础:一是加强高等教育投入,支持温州大学兴建平阳校区,出台相应人才政策,扩大本地学生招生规模;二是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建立高校专项引才基金,支持高校加快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为省属高校与浙江大学合作牵线搭桥等;三是提高高校教师薪酬待遇,出台更为实惠的人才政策,增强引才吸引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人才、产业、项目建设仍是“关键词”,在推动文化振兴方面,“文化+”项目成为亮点。建议加快温州非遗产业化,让城市的非遗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通过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东亚文化之都”绽放光彩。 当前,我市着力打响“医在温州”品牌,推动大健康产业全链条发展。为此,建议:一是推动温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宣传普及,提升群众对中医药认同感,加强基础研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二是聚焦发力生物医药培育打造千亿级健康阵地,从源头创新研发、产业能级提升、服务体系构建、产品市场开拓和发展机制优化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工作;三是坚持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与生物医药、化药双轮驱动。 市委市政府紧抓历史机遇,精准布局,特别是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开创了很多先河,将温州带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温州做大做强全省“第三极”指日可待。建议加大对本土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助推更多的温州本土品牌走出去,打响温州品牌。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并有低龄化的趋势。建议:一是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紧密联动,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二是整合全市精神、心理方面的专业医生,点对点与各所学校建立医师顾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会诊,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在转介与专家门诊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打通干预和转介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在市域层面成立家长学校,协同多方力量,统筹家长培训,改变家长认知观念。 温州是“南戏故里”,永昆发源传承于南戏,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但永嘉昆曲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面临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创新停滞、硬件远远落后等诸多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呼吁政府出台一揽子政策保护和传承永昆,更好擦亮“南戏故里”金名片。 市区南部(瓯海南部新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相当薄弱,建议出台市区南部义务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发展南部新区义务教育,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南部新区。 建议进一步挖掘和调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文旅融合: 一是加大对畲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供给,鼓励和引导民间自发开展畲族文化挖掘、抢救、研究、录音录像、编撰出版文学作品等工作;二是构建畲族文化传承人多元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传帮带”,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文旅建设规划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民族文旅品牌,促进民族文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