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建设“幸福温州”,需从关注“民生痛苦指数”开始
有人说,现在老百姓过得并不幸福,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为任么还要提“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说明,现在百姓最怕的就是“被幸福”,如同眼下盛行的工资“被提高”、权力“被代表”等。
的确,老百姓“被幸福”是不应该的。但以幸福的名义,强化政府的责任是完全必要的。提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是要让政府官员弄明白:温州老百姓离幸福还有多远,影响老百姓幸福的因素是什么。更确切地讲,幸福城市建设就是要求政府从关注“民生痛苦指数”入手。
“痛苦指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即“痛苦指数”是社会就业与通货膨胀的风向标,而“民生痛苦指数”范围应该更大,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紧密关联。如购房痛苦指数、出行痛苦指数、看病求医痛苦指数、税负痛苦指数、打官司痛苦指数、治安痛苦指数、职业病痛苦指数、上学痛苦指数。
关注“民生痛苦指数”,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社会冷暖、百姓疾苦,切实改变造成百姓困苦的因素,从而提升城市幸福感。这也是幸福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而且,我认为,强调“民生痛苦指数”,也有利于在工作中克服形式主义与冒进行为。
形式主义就是把“幸福”仅仅被当成一句口号,而不见实实在在的落实;冒进行为就是不顾客观条件,漫天折腾却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形式主义和冒进行为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大被动,给我们的发展带来重大祸端。陈德荣书记多次指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是要真正关心民生福祉,要杜绝当代人享福、后代人遭映的情况发生。
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引用过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和白居易的“心中为念农柔苦,耳里如闻冻饥声”。
不必讳言我们时代的痛苦。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会介意颁布负面指数的,政府应该广泛建立“民生痛苦指数”的统计、监控、公布机制,形成民意倒逼机制。面且要把民生痛苦指数与民生工程立项挂钩,甚至要设定具体的降低指标数值。由此引领民生改善,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总而言之,一个政府,只有明明白白丈量出老百姓的痛苦有多深,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知到幸福有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