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建设
人民政协为人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人民政协组织的这种性质,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及自身的宗旨所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
一、政协人民性的内涵
政协的人民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协是人民的政协;另一方面,政协是为人民的政协。
1、政协是人民的政协。我国政协的人民性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成立之初就强调唤醒民众,劳工神圣,并在发动和领导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改进工作方法,到普及大众文化、在“三三制”政权建设中重视群众的民主参与,再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其中都贯穿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国家的主人的思想。建国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原则,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到“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实现,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处处无不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协应该也必须属于人民。
2、政协是为人民的政协。政协是人民的政协决定了政协应该并且必须是为人民的政协。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协活动所适用的法律,本身就来源于人民,是广大人民意志的反映,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概括和总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维护国家权威,也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协,只有保障人民的利益,服务于广大人民,才能实现人民政协的宗旨。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了政协的人民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言。当政协失去了为人民这一宗旨的时候,政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协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意义。
二、政协人民性的体现
1、从人民政协的地位与性质来说。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具有组织上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在具体利益上、信仰上、观念上有许多差异和不同,但在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目标上,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上是一致的,这促使他们围绕振兴中华的大目标,通过人民政协结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在大的原则方面达到志相同、心相通、情相连,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协力奋斗。在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中,社会各界代表通过民主的、平等的、真诚的协商,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通过公开的讨论和协商、传播和扩散大量的政治信息,并通过公民社会把政治体系的价值理念、各种政策以及政府形象传输到社会机体中去。社会成员在此过程中接受、学习和内化政治体系所推行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规范,形成与政治体系相一致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和政治行为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和拥护,形成政治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2、从人民政协运行过程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立党为公”的执政理念,并大力倡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人民政协在运行过程的价值取向上体现的人民性,表现在社会功利方面,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表现在价值观念形态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实践准则方面,则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民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社会文明等。上述正确的价值取向贯彻于人民政协自身运行的总过程之中,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就集中体现着关于社会正义的价值,蕴涵着强大的道义力量,具有使天下归心的感召力、激聚力和向心力,因而具有以德治天下的独特优势。这就为拥护这种政治制度的人们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指明了方向。
三、政协人民性的意义
1、政协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政协始终同中共和广大人民一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夺取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建立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人民政协功不可没。
各民主党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探索国家和民族命运历尽曲折甚至走过很多弯路,但始终追求真理,与时俱进。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后,各民主党派一度以引领中国政治发展方向而活跃于政治舞台,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追求目标,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很快惊醒了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不切实际幻想,毅然抛弃中间道路,响应中共“五一”劳动节号召,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全国人代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民主协商机构,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政协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其人民性更加突显出来。只有在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人民政协的人民性才能最为彻底和广泛,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才能真正实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坚持政协的人民性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是各民主党派脱胎换骨与时代同行的结果。各民主党派在时代大潮面前,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抛弃本阶级之利益,与人民站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的革命性与伟大精神。人民政协作为以民主党派最主要的政治活动组织,其人民性得到更加充分体现。1982年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被庄严地载入国家宪法,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庄严使命,人民政协要在团结民主旗帜下,认真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广泛民主,加强团结力量,坚持好人民政协人民性,这既是人民政协职能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2、政协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人民政协的人民性是开创人民政协新局面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联盟,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制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中共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干大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出发,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全团结,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证明,坚持人民性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组织,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党制度,具有自已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四、加强政协人民性的途径
政协人民性是一个既老又常新、既朴实又有深刻理论蕴涵的主题,继续下大力气加强理论挖掘和实践探索,是确保政协人民性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政协由人民掌握。政协由人民掌握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协的直接掌握,就是要扩展人民群众对政协的参与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协的参与程度。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协的间接掌握,就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协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坚决落实各项公开的规定,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协活动情况的知情权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要建立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络渠道,建立长期有效的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的机制;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主动、依法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各渠道、各形式的监督,切实防止脱离人民群众现象的发生,确保政协工作始终贯彻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民权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协作为维护民权的重要渠道,就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协助党委政府推进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进一步落实。
2、政协为人民所用。一是强化民本意识,正确行使权力。要时刻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公仆思想,摆正子,慎思、慎权,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界别,有联系面广、能及时准确反映他们及其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协民主协商和监督作用,广开言论,广开才路,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表达出来,化解分歧和矛盾,凝聚人心和力量。要帮助各界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取得新进步。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扬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二要端正工作态度,深化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亲民协政、为民履职”是政协对委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情系人民,才能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才会把群众的事当自已的事去认真办好。要把人们群众当作亲人,把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及时反映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日益多元化,同时各种矛盾迅速产生并有日益激化的趋势。人民政协要关注社会现状,及时倾听人民心声,努力做到“用心关注民生,悉心体察民情,耐心倾听民声,精心排解民忧,及时反映民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深入了解当前形势下社会心理和群众心态变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协的期待,做他们的“喉舌”,为他们呐喊和奔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关心群众冷暖安危。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向,要始终落实在人民性的要求上。作为各级政协委员,要放下以“精英”自居的身段,走进人民大众生活,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现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从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当好一名来自人民群众的政协委员,为人民政协事业奠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更好地实现人民性。人民政协实现人民性,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要有服务于社会,“为民请命”的情操。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仅个人的业务素质过硬,更要有一种胸怀天下的大志和抱负,用自已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二是要有过硬的政党的理论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已,从整体上提升人民政协的队伍素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对一切形式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各级政协委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密切跟踪新的实践和新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对政协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不断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四是政协委员要有全局观、整体观,能及时地从各方面反映社情民意。政协代表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他们的意见能在定程度上反映各方面的状况。但如果缺之全局观,一叶障目,甚至成为本行业、本部门以及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表,就会严重忽视基至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有根本性矛盾的。五是加强民主党派的世代交替工作,培育新一代有能力、懂政治、有使命感的各级民主党派组织领导人,保持老一辈革命家光荣传统,加强与中共合作,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担负起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的重担,永远坚持人民性,实现人民性,不负于新时代对人民政协组织和各级民主党派的要求和期待。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前,我国正处“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身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与日俱增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政协只有进一步发扬人民政协优良传统,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永葆政协工作的人民性,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政协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本论文获2011年省政协理论征文优秀奖、温州市政协理论征文一等奖)